編者語:1月 5 日,《棗莊日報》要聞綜合版“第一書記在行動”專欄刊發我校選派“第一書記”趙顯偉的文章《小草莓筑就大夢想》,報道我校選派的“第一書記”扎根基層,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現轉發如下——
每每徜徉在草莓園里,看著一株株翠艷欲滴的草莓苗,一顆顆紅紅火火的草莓果,一張張開心幸福的笑臉,感覺自己離夢想越來越近了……我叫趙顯偉,來自煙臺大學。2017年2月,主動報名到店子鎮店子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以來,帶領村“兩委”成員以激情當筆,以汗水作墨,在這一方土地上書寫著精準扶貧的“大文章”,在這一張厚重的白紙上描繪著美麗鄉村的“大畫卷”。
精心“研墨”選好題
店子村主要以種植地瓜、花生等傳統農作物為主,品種單一,村民收入較低,村集體更是無錢興辦公益事業。如何早日讓村民脫貧致富,讓幫包村振興發展,成為我駐村后考慮最多的問題。
在深入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建議的基礎上,梳理出“發展健康長效的富民產業,實現村民收入穩定增長”的思路。我與村“兩委”成員及時召開村委會、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議進行反復討論,結合村地理位置、生態環境等優勢,初步確立了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種植,走出一條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產業振興路子。隨后,我帶領村“兩委”成員和村里的種植大戶先后到滕州市食用菌合作社、煙臺農科院果蔬基地、鄒城草莓種植園、省果樹研究所等地考察學習,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回來以后,結合農業專家建議,綜合考慮“水利土壤條件好、技術銷售有保障、項目實施見效快”等因素,最終確立了“發展草莓種植產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推動村集體增收”的發展新路徑。
匠心“落墨”巧揮毫
思路決定出路。為盡快實現產業成果轉化,我與村“兩委”成員結合村里現有土地資源情況,在村子南部規劃了高效草莓種植基地,先期流轉土地30畝,并利用第一書記產業扶貧資金和高效特色產業扶貧項目資金110萬元,建設了7座鋼架大拱棚和7座冬暖式大棚,承包給農戶種植。
大棚建成后,我又邀請煙臺青旗農業科技開發公司技術員、鄒城市草莓種植基地“草莓大王”孔德金來村里手把手為村民傳授草莓種植、管理等技術,積極與周邊水果批發市場協調對接,進行兜底銷售;在大棚承包費上,通過減免種植戶土地流轉金等優惠措施,引導村民發展草莓種植。在安排人員就業上,草莓種植基地優先使用本村村民,尤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使他們不出村便可以輕輕松松打工賺錢。一些村民風趣地說:“不出門不出院,一天掙個百把塊。”
2017年當年,大棚草莓種植就獲得成功,畝產5000多斤,畝產值4萬多元,并帶動16戶貧困戶脫貧,實現了產業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效結合。
同心“潑墨”漸成春
為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帶動更多村民增產增收,我積極牽線搭橋,與青島喬瑟食品有限公司建立起友好的技術合作關系,大力發展“訂單式”種植、“訂單式”銷售,不斷擴大草莓種植基地規模。基地采取“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方式,種植技術由公司全程提供支持,草莓全部按照保護價進行收購,經深加工后出口到歐美一些國家。村集體負責土地流轉以及生產路、打井、水肥一體化等前期基礎設施建設和設施配備;合作社負責基地生產、運營、管理;農戶按照自己的經營能力承包土地,在合作社統一管理下進行生產經營。
為把有限的項目資金花在刀刃上,2018年8月,我們建起了屬于自己的草莓母苗繁育基地。栽植時,由于天氣持續高溫,加上管理技術跟不上,草莓苗大面積死亡。面對遍地枯萎的草莓苗和120多畝待種的空地,我與村干部拋開沮喪情緒,很快找出了種植失敗的原因,又重新購置了幼苗進行栽種。種植期間,我常常每天從早上五點半忙到晚上九點多鐘,堅持與村民在基地里同吃同勞動,最終草莓成功栽植。截至目前,店子村共發展草莓種植120多畝,其中建設高標準大棚14個、30多畝,發展露天草莓90多畝,僅此一項可為村民增收130多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0多萬元。
望著滿棚長勢喜人的草莓,我對店子村未來發展充滿了自信。我們力爭通過3年的努力,使村里草莓種植規模發展到300畝以上,帶動更多村民脫貧致富,實現產業振興。
來稿時間:1月7日 審核:于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