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給本科生講完課,煙臺大學藥學院教授傅風華立刻驅車趕到離學校不遠的綠葉制藥集團研發中心,換上淺綠色工作服,走進實驗室。既是大學教師,又是企業研發人員,像傅風華一樣,煙臺大學好多教師都有著這樣的雙重身份,在兩種身份之間不停切換“頻道”成了他們工作的新常態。
“走出‘象牙塔’融入經濟建設‘主戰場’,煙臺大學讓教師在服務社會中練本領出成果,有效解決了人才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兩張皮’的問題,探索形成了適合自己的‘產學研’一體化新模式。”煙臺大學黨委書記張偉說。
讓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精準匹配
1984年,煙臺被列為第一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煙臺大學應運而生。一所“80后”大學如何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煙臺大學的回答是聚焦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對接,緊緊瞄準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發力。
“高校的智力資源只有在服務地方中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煙臺大學通過企業看到市場、看到應用、看到產業前沿。企業則通過高校獲得人才和技術支撐。雙方合作實現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促進了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煙臺大學校長郭善利介紹,如今,學校與企業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對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貢獻正日益彰顯。
以煙臺大學碳四分離團隊為例,該團隊立足技術創新,堅持走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路子,為了一個目標堅持研究25年,形成了“基礎研究—過程研究—工程研究”融為一體的鮮明特色。其專利技術“用甲乙酮系列混合溶劑分離丁烷與丁烯的方法”榮獲中國專利金獎。如今,團隊研發的碳四分離成套專利技術已完全替代了國外技術,成功向30余家大型化工企業轉讓共43套裝置,年加工能力達到700余萬噸,市場占有率超過90%,專利技術許可費達到4000萬元,通過使用這項技術,相關企業每年新增價值約50億元。
與企業攜手育才創新
煙臺大學積極實施產教融合戰略,與煙臺綠葉制藥集團共建藥學院,以校企合作開創高端領軍人才引進新模式;與臺海集團共建核裝備與核工程學院,為煙臺市核電裝備千億級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人才支持;與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建開發區科教園區,推動各學科提高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契合度。
煙臺作為全國首批醫養結合試點城市,素有“現代康養勝地”之稱,全市建有醫養結合服務機構231個,對相關人才的需求頗為迫切。瞄準這一需求,煙臺大學與綠葉制藥集團簽訂合作辦學協議,雙方各出資50%聯合創辦煙臺大學藥學院,以行業需求為出發點制定學院長遠發展規劃,探索人才培養和技術開發緊密結合的“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在適合的發展思路指引下,藥學院發展很快駛入了快車道。建院不到10年,該院藥學專業就成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12年,煙臺大學以藥學學科為主申報并獲批“重大新藥新型釋藥系統”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2014年,綠葉制藥集團依托煙臺大學教師為技術骨干建設的“長效和靶向制劑”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部驗收;2015年,藥學院“分子藥理和藥物評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通過驗收;2018年,藥學學科獲“山東省一流學科”建設立項。
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增速換擋”
煙臺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工業基礎好,也是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三核”之一。結合學科、人才和地緣上的優勢,煙臺大學進一步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停招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契合度不高的專業,新增“投資學”“休閑體育”“智能科學與技術”“生物制藥”4個本科專業。
在山東省教育廳組織的教育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專業對接產業項目評審中,煙臺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群、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群、藥學專業群獲批立項,分別對接山東省“十強”產業中的高端裝備、現代海洋、醫養健康產業,立項數量位居省屬高校前列。
煙臺大學海洋石油鉆井平臺樁腿熱壓模具科研團隊,承擔了海洋“國家重器”搖籃的煙臺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洋平臺“M2模具項目”的研制。每生產一根半弦管產值約13萬元,相比進口能節約資金6萬元;每建造一座海洋石油鉆井平臺,創造產值近1億元,節約資金3600萬元,有力推動了鉆井平臺關鍵技術的國產化進程。該項目完成的海洋石油平臺樁腿熱壓裝備及工藝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實現了海洋石油平臺樁腿的自主生產,總體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采用分段和型芯型腔鑲嵌結構的熱壓模具以及模具定位、升降和行走機構實現超大熱壓半弦管生產,在國際上尚屬首創,并已應用于近30座海洋石油平臺。
來稿時間:10月10日 審核:于秀國